佔領華爾街運動背後目的

Picture from xinhua
究竟「佔領華爾街」真的如林行止所説的目的“在打倒「金融霸權」,促使政府改革華爾街”,亦或一些人所説的變相“茉利花”行動呢?背後誰在策動,目的是單純的還是愚昧的像一些香港人希冀政府打救甚至出手出資協助上車?須知干預經濟是何等落後的做法,希望政府管制華爾街是好事,沒太大成效都能製造一些noise,譲多些人關注,更了解銀行家本性,不要還對在投行工作的人心存傾慕之心 (友人中大有人是這類人)。但成效可能較細,不過如林行止所説,這班示威者的確有譲香港班示威群眾學習之處。

----------------------------------------------------------------------------------------

2011年10月6日

官銀勾結源遠流長 銀行分贓引爆大戰

一、「佔領華爾街」這項始於九月十七日的非政治性同時沒有領導者因此可說沒有正式組織的群眾運動,至今剛好二十天。從新聞報道看,此項自發性的示威活動秩序井然、分工仔細,效率甚高,雖然去周六示威者走上布魯克林橋「妨礙交通」而有七百多人被捕,稍後警方(一名副督察)且在沒有充分示警之下以胡椒噴霧器噴向示威者(事後證實為一名攝記)面部,引起軒然大波,但市長億萬富翁彭博出面為警方撐腰,風波會否平息,要看警方的取態而定。
經常號召群眾上街的香港政治及民生團體,似乎沒有派人去紐約實地取經,實在錯失優化本地示威活動的機會;但不要緊,若能請目擊或親歷其境的紐約示威同道來傳授經驗,一樣有助提高本港的示威質素。據Salon.com一連數天的特稿,此次示威可供包括本港在內的世界各地示威群眾參考之處不少,比如警方不准示威者使用擴音機,他們便採用「人肉擴音機」(human mic),發言人說話緩慢清楚且一句一頓,好讓其旁的示威者把話一層一層傳下去;他們又組織了多個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委員會,負責籌備食物、取暖衣物、資訊中心、電腦修理站以至清理衞生間,令「佔領」活動沒有後顧之憂而能持續下去。
「佔領華爾街」的目的在打倒「金融霸權」,促使政府改革華爾街。自從二○○八年把世界經濟搞垮的「金融海嘯」發生後,雖然華爾街鱷群被指為了私利,不惜投機倒把、偽造賬目、內幕交易、欺騙客戶,種種不道德甚至非法的行徑,令人髮指;可是,為了拯救這些大鱷免於破產(理由是投資銀行以至商業銀行一旦破產,受害的都是它們的股東〔管理層膚髮無損且能挾資逍遙法外〕),國會通過動用七千五百億(美元.下同)的救援法案(TARP),用的都是納稅人的錢—當然,納稅人的錢早已用光,這七千多億元是無中生有加印的。
「金融巨子」炒賣失敗由納稅人付款,另一方面卻要削減赤字,對種種令低下階層受惠的福利開刀,美國百姓怒火中燒,不言而喻;更使人氣憤的是,數年下來,華爾街巨鱷的收入竟然有增無減,手風順的對沖基金經理固然每年獲利仍以十億計,高薪投資銀行家的花紅動輒以億為單位;「《財富》美國四百富」去年的個人財產總值達一萬五千三百億,幾乎平「金融海嘯」前的最高紀錄。富者愈富,本來不是問題,問題出在貧者愈貧上;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百分之三十七點三的三十歲以下單親家庭生活於貧窮綫下,為二戰結束以來最高數字。在如山的公共債務之下,生於優裕的「八十後」面對社會流動性不暢、失業率高企和貧困的前景,他們投訴無門、求助無路,最後被迫走上街頭向華爾街討回公道,情有可原。事實上,支持他們這種訴求的,美國各地以至海外都有,不少同情者以信用咭代購「外賣」送至示威區,而公開表態支持的有不少紐約不同行業工會如工業工人工會、運輸工人工會、貨車司機工會、教師聯會以至全美最大規模的勞聯—產聯主席;值得注意的是,外滙大炒家索羅斯亦表示支持,前世銀副行長、諾經獎得主史蒂格列茲表態支持之餘,指出當前經濟困局不是資本主義有問題,而是經濟制度被華爾街金融活動扭曲。作為建制中人(名義上當然完全獨立),聯儲局主席貝南奇周二在國會「聽證」中亦表示「有限度同情」(some sympathy)示威者對「打倒華爾街貪婪無厭」的訴求,可見「佔領華爾街」師出有名……。「反金融霸權」之風吹遍美國以至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已蔚成潮流,而民意所趨,相信此次曠日持久的和平示威活動為西方政府「微調」金融業的伏筆。
二、美國是西方資本主義大本營,其政治進而經濟命脈受資本家的操控,不在話下;而資本家以掌握資本的華爾街金融家(銀行家、投資銀行家)為代表,目前氣勢如虹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目的便是要改變這種「官銀」勾結的政治生態。
美國前財政部長如魯賓、保爾森等,俱出身華爾街投資大行,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則可算是「炒家出身」,與華爾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他副部級的要員,來自華爾街的更數不勝數……。銀行家搖身成為政府官員,難免予人以「小偷當警察」(Poachers become gatekeepers)的觀感,而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為人詬病的地方。事實上,這種「旋轉門」確令金融業蓬勃發展,華爾街在數十年間取代了英國和歐陸的地位,執世界金融業牛耳,令美國在金融事務上號令全球,華爾街巨擘「功在國家」,彰彰明甚。因為如此,他們對美國政治影響之大,令人口呆目瞪不敢相信。
美國奧國學派重鎮、無政府資本主義(Anarcho-Capitalism)倡議者羅思伯(M. Rothbard, 1926-1995;「八十後」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本報及月刊頗為詳盡地評介了他的學說,於茲不贅),一九八四年出版一本小冊子:《華爾街銀行和美國外交政策》,第八章題為〈洛克菲勒、摩根和戰爭〉,對華爾街巨頭為了私利而干政的內情,有非常透澈的論述(這本揭露華爾街本質的「專論」,頗有參考價值,經常與華爾街中人打交道的內地應該譯出)。這裏扼要說其大要,讓大家了解華爾街金融家與美國政治不可分割的關係,由來已久;而「佔領華爾街」的民間活動若有所成,極可能會動搖美國國本!
上世紀三十年代,洛克菲勒極力推動對日戰爭,因為日本的崛起,不僅搶高南亞橡膠和石油價格(分薄美國視為囊中物的重要戰略物資),「有損美國利益」,更重要的是,日本入侵東三省,有鯨吞中國之勢,這可能使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失去其擁有「專利」的中國市場;洛克菲勒對歐洲則持「不干預」態度,以其與德國銀行有密切關係。摩根的處境則反是,它與英法銀行關係非同小可,因而主張痛擊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可以說是這兩大財閥的「分贓之戰」(coalition war),摩根保住了在英法的利益(不致被德國侵佔),洛克菲勒的亞洲利益則失而復得。這裏籠統指摩根和洛克菲勒,不詳寫它們的代表人物如國人比較熟悉的艾奇遜(D.G. Acheson)和尼爾遜.洛克菲勒出任政府要職的活動。
現在仍「大做中國生意」的基辛格(現任財長蓋特納任職「基辛格合夥人公司」,受知於基辛格而通過紐約聯儲局入仕),長期擔任尼爾遜.洛克菲勒的私人外交政策顧問;長期任摩根集團要角、戰後「跳槽」至洛克菲勒旗下大通銀行任職(最後出任世銀行長及駐德高級專員)的麥克萊(J.J. McCloy),說服卡達總統讓伊朗遜王流亡美國,結果引發導致卡達無法連任的「伊朗人質事件」!
洛克菲勒創辦的外交關係委員會(CFR)和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人才輩出,不少身居白宮要津,造就大通及摩根等金融機構成功地「引導中東油元投入第三世界國家」,這些銀行都大發其財,最終第三世界有太多的「大白象」,危機爆發,中東油國損失不菲。
在羅思伯筆下,對白宮以至國會有影響力的「投行」,還有雷曼兄弟、高盛、JP摩根和大家比較陌生的Dillon Read、J.H. Whitney、Sullivan & Cromwell和Clark Dodge & Co. 等等,它們的要角在政府內的差事,不僅僅限於財金系統,國務院、國家安全局、國防部和中情局的決策層以至部長,均常見他們的身影,而這種情況在戰後杜魯門時期便愈趨明顯。
大約近十年來,高盛高層輪番出掌白宮要職,在保爾森掌財政部時,筆者曾有論述;有這位投行出身的財長,才有全面向華爾街傾斜的「救市計劃」,保爾森的前同事舊同行大都安然過關而且過了關便是神仙;不過,由於至今並無一名華爾街巨子要為「金融海嘯」負責被起訴遑論被繩之以法,彰顯了美國社會的不公平,才激發起此次同情者支持者贊助者日多的「佔領華爾街」示威。從洶湧的群情以至兩黨政客必會設計把示威成果據為己用看,華爾街被「整肅」很難避免,此事在大選前會成為競選政綱;不過,大選塵埃落定後會否貫徹,則是未知之數,因為華爾街的勢力深入美國政治內核,敷衍民情的「微調」不能避免,但真正改造改革則不大可能!

Comments

  1. we can find symbols of illuminati like "the mask" they wore in protest and "phoenix" being used in video announcement from "anonymous" in youtube.

    ReplyDelete
  2. Curious
    好眼利,睇睇先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